靖难攻略 第538章 衣锦还乡

作者:北城二千 分类: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:2024-05-29 16:52:01

四月,江淮依旧被调往了南京担任户部尚书,而南京户部尚书的蹇义则是来到北京顶替了夏原吉的空缺。

似乎是为了将群臣的目光吸引到其它地方,朱高煦让刘勉、胡季二人增派兵马前往江南,加大对江南商帮的压力。

此外,朱高煦下旨从户部调拨钱粮三百万贯给云南都司,责令云南都司对缅甸宣慰司、八百大甸宣慰司改土归流。

同时,海外的宣慰司设府县速度也不断加快,五千万贯国债也如期在四月初十进行发售。

经过几日的发售,各地的发售情况也通过加急送往了南京和北京,然后通过火车送往了关外。

之所以送往关外,主要是因为朱高煦他们此刻已经在北巡的路上了。

“夏原吉,你还没来过关外吧,好好看看,这关外也并非你眼中的那般苦寒!”

“回陛下,臣确实是第一次来,但如今已经入夏,故此才并未有臣眼中那般苦寒,若是陛下过早出行,臣担心陛下……”

“呜呜……”

夏原吉的声音被火车的汽笛声打断,而他的出现也代表朱高煦最终还是没能厚脸皮把他摔在北京,自己带着朱棣和朱祁钺偷跑。

他一如既往的啰嗦,而他们所乘坐的火车共有五节车厢,故此速度虽然比一般火车快,但时速也不过每个时辰六十里罢了。

此刻他们所乘坐的车厢被打通,里面摆放着填充天鹅绒的沙发,坐起来虽然不如后世沙发舒适,但总比此前的硬板凳要舒服多了。

火车时不时发出汽笛声,而车厢内夏原吉与朱棣三人分别坐在沙发上,胡季与郑和、亦失哈等人坐在一旁,锦衣卫和西厂兵卒站在角落巡视。

随着火车抵达沈阳火车站,胡季也趁着火车加煤加水的时候下去了一趟,并在之后带回了一份加急送来的情报。

“陛下,国债已经售出二千八百万贯了……”

胡季低着声音开口,但即便如此还是被朱棣他们所听到。

“不过开售十日,便已经售出二千八百万贯,呵呵……”

朱高煦轻笑,而夏原吉也收起了啰嗦,皱眉作揖道:

“陛下,这群人依旧冥顽不灵。”

国债是初十发售的,而朱高煦他们十五开始北巡,而今不过四月二十。

仅仅十日现在就售出二千八百万贯,而且其中地区的情报还没送来,很有可能在他们看到这二千八百余万贯国债售出消息的时候,五千万国债便已经销售一空了。

这么短的时间,普通百姓根本没有什么购买到手的资格。

“十日时间,西南与海外银行的消息都没发回,这么看来中洲两京十余布政司的国债已经发售一空了。”

和上次发行国债一样,这群人恐怕早就和地方银行的人勾结一起,银行还没开门,恐怕国债就已经售出大半了。

不过不要紧,反正这批国债就是朱高煦用来割官商资本韭菜的手段。

之所以定期十年,就是为了在十年内再来一场大案收割他们,将聚集的财富二次分配。

虽然朱高煦不过五十一岁,但为了以防万一,他还是准备将这次作为自己的收山之作。

为了避免自己老糊涂,他并不打算在这个位置干很长时间。

“这么多钱粮,你准备都用来修建官道和铁路?”

朱棣知道朱高煦的心思,故此根本不在意所谓十年30%的利息,因为这群人到最后可能连本金连带家产都会被收割。

他在意的,是这么多钱自家老二准备怎么花。

面对这个问题,朱高煦沉吟道:“天津造船厂那边,已经二次下水蒸汽船,并且已经确定当下技术可以批量建造蒸汽机船。”

“不过,蒸汽机船厂和普通船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,所以必须把当下的船厂迭代升级才行。”

“眼下大明有六大船厂,其中北方三座,南方三座。”

“这次升级,我准备只对旅顺、天津、登莱三处船厂升级,用来打造海军的军舰和朝廷的官船。”

“至于民营船只还是依旧使用风帆技术,直到有新的技术出炉,才会将蒸汽机船技术运用到民间民船上。”

“即便只升级这三处船厂,所需要的机械价值也高达二百余万贯,后续建造船只的成本也会提高,所以这笔钱也会投入到军舰升级上。”

朱高煦将自己对这笔钱的用处说完后,朱棣抚须道:

“上次天津试船我去看来,那速度太慢,一个时辰也不过十五里,还不如人走的快。”

“你说现在技术成熟,不知道一個时辰能走多少里?”

“满载约二十五里,即便逆风,每日也可行三百里。”

“不过当下只是民船技术成熟,而军舰的技术还需要机械入厂后,不断研究提高才行。”

“军舰短期不会那么快出来,还有许许多多的技术需要突破,先研究出来的主要是有蒸汽动力的拖船。”

“有了这种拖船后,日后大宝船驶入长江停泊就方便多了,不再需要那么多纤夫人力了。”

朱高煦解释完,朱棣不免唏嘘道:“这军舰不知道我生前还能不能看到……”

“……”朱高煦沉默不语,而朱棣见状便知道了结果。

“你与我说说未来海上的战船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吧,为何叫做军舰?”

朱棣知道自己等不到那一天了,所以只能在幻想中畅想未来的大明海军是何种威风。

朱祁钺与夏原吉也侧耳听着,对于所谓军舰十分好奇。

见状,朱高煦与他们讲述了蒸汽动力的木质军舰,以及日后大明的铁架军舰,甚至从这些讲到了航空母舰。

当然,这只是对未来的畅想,所谓的航空母舰,即便朱高煦能活到一百岁,恐怕也看不到它的出现,因为难度太大了。

即便一战前的航空母舰技术难度不如现代航空母舰高,但也不是当下和未来几十年的大明能触及的。

单说飞机所需要的内燃机动力,现在的大明尽管在研究,可基础打得还是不够厚实,许多理论知识朱高煦又提供不了,只能不断试错。

“切记,我大明朝什么钱粮都可以停,唯独太学的钱粮不能停。”

朱高煦为众人描述未来时,不免提醒了一句朱祁钺。

毕竟在他看来,十一岁的朱祁钺如果足够长寿,那说不定能带着大明步入第二次工业革命。

“嗯!俺记住了!”

朱祁钺郑重点头,心里则是早就被自家爷爷所描述的未来而震惊。

其实朱棣带他去过太学,他也见到过许多课题模型,例如飞机、铁甲舰、坦克、大炮、速射机枪、连发步枪、汽车等等模型。

可是看是一回事,真实被人描述是另一回事。

他们只知道这些东西的作用,却不知道如何运用。

其它暂且不提,单是朱高煦所描绘的大明海军蓝图,就足够他震撼多年。

“一百年后的大明,在海上必须要有十二支海上舰队,不得少于二十四万服役兵卒,三百艘主力战舰和一千五百艘补给舰。”

“再往后就必须往高精端不断深入,这些东西我会在日后编撰一本文册传给你和你父亲,让你们知道未来应该怎么走。”

朱高煦脑中还有许多关于未来的构想,而这些都是前世他所了解到的。

有这些东西,日后的大明能少走很多弯路。

即便日后大明被取代了,继承大明的国家也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。

当然,如果他们不愿意走自己所规划的这条路,那自己也无能为力了,毕竟他也不可能从棺椁里跳出来指着儿孙破口大骂。

“那个坦克,俺尤为好奇,爷爷伱也一并说说,说不定日后俺能用到。”

朱祁钺目光大盛,朱高煦闻言却突然没了声音。

过了半响,朱高煦这才开口道:“与你说倒是没什么问题,不过你得答应爷爷,你日后不能当了皇帝带兵打仗。”

“为什么?”朱祁钺一脸疑惑,朱高煦却支支吾吾道:

“你这小子也没打过仗,不知道打仗需要何种本事,万一日后丢人,那说出去不太好听。”

朱高煦这般说着,朱祁钺却爽快点头道:“当然,皇帝当运筹于庙堂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。”

“治军攻城掠地,这些事情是将领该做的事情,俺自然不会插手。”

朱祁钺说的头头是道,心里却在想到时候指不定爷爷都走了,自己打不打还不是自己说的算。

“嗯,你能这么想最好。”

朱高煦满意点头,然后才告诉了朱祁钺日后应该如何打仗。

当然,他教导的是皇帝应该怎么打仗,如何选将,如何用人,如何保障军队后勤,如何让军队士气高涨,不断能打胜仗。

他所说的这些,朱祁钺都听了进去,转念又寻思从自己太爷爷那边套来将领打仗的本事。

在朱高煦对未来的畅想描述下,时间也一点点的过去,直到天色都黑了下来,众人才悻然返回各自的车厢休息。

饶是十分疲惫,朱祁钺却依旧神采奕奕,眼里散发着精光。

当然这一切朱高煦无从得知,他只觉得大孙子还是听自己话的。休息一夜,次日清晨火车便拉拽着他们抵达了长春。

到了这里,朱高煦本想邀请朱棣他们一起去吉林城。

只可惜朱棣的心思不在那边,他更想要去漠北看看自己打下的疆域如何。

爷孙三人在这里分开,朱高煦带着胡季和亦失哈前往了吉林,朱棣带着朱祁钺、郑和前往了漠北。

至于夏原吉,他在得知这爷孙三人分开的时候,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跟随朱棣北上,自始至终都没看过朱高煦一眼,弄得他很是郁闷。

饶是朱祁钺叫骂他老蛮子,夏原吉也执拗着要跟上。

最后在朱高煦的目光下,他们几人乘坐火车继续向漠北出发,而朱高煦则并不打算直接乘坐火车前往吉林,而是准备乘车从长春往吉林去看看。

人言衣锦还乡,而朱高煦却十分低调。

除了百余名锦衣卫隐藏在四周,他身边仅有二十个装备俱全的兵卒与胡季、亦失哈进行护卫。

走出长春火车站,一辆马车早已被安排好了。

朱高煦坐上马车,却并不着急离去,而是坐在车上,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火车站的人群。

他们之中有穿着绢布的普通百姓,也有穿着绸缎的商贾,还有回家省亲的兵卒、吏员。

由于朱高煦的不限制,加上海外金银流入和地方耕地开发,洪熙年间的繁华远不是永乐、洪武年间能比拟的。

即便是务农的农户,也能在农闲时穿上靴子前往城内闲逛,朱高煦就见到了不少。

“日子好起来了……”

朱高煦感叹一声,亦失哈也点头道:“三十几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被掩埋的废墟,不曾想才三十余年时间,这里都有这么多人了,还穿得那么富贵。”

“这也是托了陛下的洪福。”胡季跟着附和,尽管三十几年前他年间还很小,可正因为年纪小,他才知道当时的生活如何不易。

“在臣记忆中,即便臣父当时已经以千户官的身份跟随陛下征战,但臣家中每日也不过一顿肉罢了。”

“直到太上皇登基称帝,臣被接往南京后,那日子才渐渐好了起来。”

“现如今有了化肥和新作物,这关外农户几乎家家圈养家禽与牲畜,更有甚者兼职放牧。”

“以前是朝廷一船船粮食和牲畜往关外运,现在是一车车粮食和牲畜往关内运。”

“不过三十余年,二者关系却已经颠倒如此,不敢想几十年后又会如何。”

胡季感叹着,朱高煦却并不对几十年后的东北地区乐观。

说到底,整个大明时期的天气都是在往冷在走,唯一的气温反弹就是在正德到万历二十年这段时间。

正因如此,这段时间的草原才能孕育出达延汗、俺达汗这样的雄主。

万历二十年后,世界气温开始回落,越来越冷,草原上能叫得出名字的雄主也渐渐没了。

相比较部众四十万的俺达汗,林丹汗那点部众就连努尔哈赤都直接回信嘲讽。

换做是俺达汗,估计努尔哈赤已经夹着尾巴探讨满蒙联合攻明的事情了。

在环境越来越恶劣的局面下,北方人还能不能保持洪熙年间的优势并持续下去,这点朱高煦十分怀疑。

尽管他已经为东北修建了东海府的北海(日本海)出海口,还大力发展了东北,让东北已经成为大明北方不可忽视的粮仓。

但这一切,都是建立在他支持的基础上。

后世之君如果停止扶持,北方派又被江南击败,那东北的结局就很难说了,恐怕会被搬光大部分工厂,彻底成为一个农业粮仓。

这点并非说农业粮仓不好,只是相比较工业,东北的农业很可能会随着小冰期的到来而宣布破产。

毕竟努尔哈赤之所以能脱颖而出,也是因为当时东北受到小冰期影响水患洪涝严重,各部为了争夺资源而不断内卷,最终卷出了一个得到李成梁扶持的努尔哈赤。

“走吧,去长春看看,不用进城,在外面看看就行。”

朱高煦开口示意,亦失哈见状也令人驾驶马车,护送他们一行人前往长春城。

从火车站到长春城,一路上都是宽阔三丈的水泥路,道路两边就是一望无际的肥沃黑土地。

这些土地被开垦为了耕地,一眼看不到边。

如今已经是四月二十一,所以耕地之中充斥着正在劳作插秧的农户。

经过三十余年的培育,大明已经培育出了耐寒且生长周期能够适应东北的水稻、小麦。

除此之外,中亚和东欧的黑麦也被朱高煦引入,加上玉米、土豆、番薯等新作物,东北大地上的作物不可谓不昌盛。

瞧着那一望无际的耕地,朱高煦脸上浮现笑容,亦失哈注意到后也笑道:

“渤海设三司后,主动迁移而来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了,如今渤海有近二百六十万口,耕地一千六百余万亩,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。”

“南边的辽东和西边的大宁、漠北有多少人口了?”朱高煦询问亦失哈,亦失哈也做足了功课,不假思索的回答道:

“南边的辽东有五百六十余万口,二千余万亩耕地。”

“西边的大宁在松鹤铁路修通后,主动迁入的人口也增多不少,如今有一百二十余万,耕地四百余万亩。”

“至于更西边的漠北,据闻铁路已经快要修抵西边的西然府了,朝廷在那边驻军,许多东迁的部落都被招抚并安置,人口六十四万余,耕地五十余万亩。”

“虽说耕地少,但按照这速度下去,日后饮马河两侧必然都是成片的耕地。”

亦失哈笑容爽朗,朱高煦十分满意,但也不忘提醒道:

“开垦耕地虽好,但还是需要注意放牧节制,要控制好牧群数量,注意植树来防止大戈壁扩大。”

“陛下您放心,王戎做的挺好的,不如等我们去了吉林城再去漠北看看。”

亦失哈询问朱高煦意见,朱高煦点了点头,而这时马车也来到了长春城外。

隔着玻璃窗,朱高煦看到一座由混凝土修建的城池,而城池四周则是成片的房屋。

这些房屋被规划成类似坊市的片区,四四方方,并不会让人觉得杂乱。

房屋以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,虽然也有木料,但用的却比较少。

这个点,刚好是百姓准备做午饭的时候,所以渺渺炊烟在坊市上空飘荡,即便隔着窗户,朱高煦似乎都能闻到那饭香味。

胡季见状,当即便让人去城外镇上的酒楼做膳食,朱高煦见到也并未制止,因为他确实饿了。

他的目光在长春城外打量,眼看着那些做好饭的妇人背着装有饭食和水的背箩向官道走去,基本都是去为自家人送饭送水的。

除此之外,便是那些个穿着绢布的小娃娃,一点不知道心疼的在玩耍。

换做十几年前,普通农户可不敢将绢布所制作的成衣拿给娃娃这么糟蹋,都是来了重要亲戚,亦或者去拜访亲戚时才会穿着的衣服。

一旦回了家,当即便要脱下来放好,生怕将其穿的磨损了。

“这些个娃娃,一个个的白白胖胖,都是有福气的人……”

朱高煦笑着评价这些玩闹的娃娃,亦失哈轻笑附和:“也是陛下治国有方,才能让娃娃们吃饱穿暖,成为这有福气的人。”

“我不过是推波助澜罢了……”

朱高煦谦虚着回应,而这时胡季也带着饭菜回来了。

他将饭盒放在了马车内的桌上,然后当着朱高煦的面,用银筷子对每道菜都先试菜一口,然后才为朱高煦倒好茶水,示意可以用膳了。

“你们也一并吃吧。”

朱高煦示意他们吃,胡季却作揖道:“臣已经买了臣二人份的,臣二人去隔壁马车吃就行,陛下先行用膳吧。”

“没错,陛下您先吃吧。”亦失哈也笑着附和。

他们这种彬彬有礼的做法,并未让朱高煦高兴,只让朱高煦感到了落寞。

尽管已经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渤海,可他与众人之间的疏远感却始终保持着。

不知道回到吉林城后,还能否找回自己曾经的那些热血感和亲近感。

“恐怕很难了……”

朱高煦在心底叹了一口气,如同嚼蜡般将膳食送入胃里。

不多时,他放下了筷子,勉强挤出一个笑容。

“我已经吃好,你们也去吃饭吧,吃完了我们便往吉林去,看看这一路被经营的如何。”

“是……”

见朱高煦吃完并吩咐,亦失哈和胡季也毕恭毕敬的将桌上的残羹剩饭收拾好,确认没有一点油污在桌上后,这才安心下车前往了隔壁马车吃饭。

朱高煦看着窗外的长春城,便这么愣愣的看了一刻钟,直到一刻钟后亦失哈与胡季返回,他才挤出笑容:“走吧。”

在他的吩咐下,马车开始绕过长春城,往吉林城缓缓前进。

眺望远处一望无垠的黑土地,朱高煦只能将期望放在了自己起家的吉林城上。

(本章完)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