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等等,我那边还有米,我去取来。”

“米?”张氏看着猪油渣,再看看苏青青,“奴帮苏妹妹一起。”

“好。”苏青青也不反对,本来就是要告诉她们的。

两人并肩走到书房,一入眼就是边上的两个大木箱。

“这……”张氏目瞪口呆,“这就是苏妹妹昨夜搬来的?”

辣么大两个木箱,苏青青一个娇滴滴的小娘子无声无息从山上搬了下来?

张氏简直要怀疑自己的眼睛了,这是真的吗?

苏青青也不说话,径自上前,左手抓大米,右手抓小米,两袋各二十五千克的粮食在她手里如若无物——自被时空门改造后,苏青青已然变成了大力士。

张氏连忙上前帮忙,抓过一个小米袋子,差点没稳住。

看苏青青举重若轻的模样,她还只以为这东西没分量,就是看着大呢!

结果上手方知其重,看着苏青青裹在丝绸衫下细细嫩嫩的胳膊,又是一阵自我怀疑。

张氏脱口道:“苏妹妹好大的力气。”

苏青青淡淡颔首:“嗯,天生神力。”

对于自己变成了大力士,苏青青接受良好。连穿越都发生了,水神能量都出现了,还有什么不可以!

而且她也完全没有要隐藏的意思,这种事儿没必要藏着掖着。就让大家知道她的神奇之处,有些忌惮也是好事。

今天的早餐张氏与何氏也不用再吃水一样稀的粥了,因为苏青青直接豪气地舀了大大的一勺大米!

她带来的一布袋大米和一布袋小米就堆在灶边的米缸里,刺激着张氏和何氏的神经。

大米不用说,南方自古都是种稻舂米当主食的。

至于小米历史更比大米还悠久,不仅种植地广泛,还易存储、易加工。

在大唐小米不叫小米,而叫“粟”,可以称之为五谷之王。

所谓的五谷就是粟(小米),稻(大米),黍(高粱),麦(小麦),菽(大豆)。

苏青青原本是属于五谷不分的人,这几天研究虚空面板上的五谷杂粮图之后才了解。

饭桌上,就着白米粥配蒸火腿及小炸鱼,苏青青吃得极为满足。

张氏看着苏青青犹豫了一会,欲言又止。

苏青青奇怪地道:“你有话但说无妨。”

张氏沉吟片刻道:“苏妹妹,奴接下来说的话,你莫多心。奴想着你既有这么些东西,不如去买些地,若是手里有了地,也就好落户了。哦,奴可不是不欢迎你住家……”

苏青青打断了张氏的话,道:“嗯,我知道。你不说,我本来待会儿也想提。”

她拿了那一匹丝绸过来,就是为了在大唐走关系办事的。

总不能一直在大唐是黑户吧,那可不美。

“既然苏妹妹也有此想法,那早饭后奴带着你去找里正叔。他不在我们这小渔村住着,在山谷那边的村落里哩。”“好,有劳了。”

大唐一村以四户为邻,五邻为保,百户为一里,设里正一人,五里为一乡,置耆老一人。

这座小渔村才二十多户人家,住得又偏远,自然没有里正,平时也就是两大姓的族长商量着管事,里正都很少过来。

族长、村长、里正、耆老等,就是乡下基本的管理框架了。朝廷的官员一般不下乡,有命令和政策就通过这些人宣传执行,包括收税也是。

当然了,若是某些收不上税的时候,不良人和衙役也是有可能被临时拉来当壮丁的。

这时候,就是老百姓遭难的时候了,官兵征税可不跟你讲道理。

摊派了多少,你就得交多少,苛捐杂税逼死人也不是没有。

若地方上有大乡绅,那农民多会依附乡绅而活。比如这座小渔村,就有一半的人口依附鸭寮山庄。

庄客没有地,就不算是纯粹的农户,算是破产浮逃的佃食客户。

唐王朝制定了严厉律法,严禁户口脱漏。但安史之乱后,农民负担加重,逃户隐户增多,法令对人户的控制力也就弱了。

即便如此,两税还是要交的,总之就是艰难求活。封建王朝,底层劳动人民遭受剥削和掠夺这是必然之事。

不过这种混乱情况对于苏青青倒是也有好处。

换了初唐,来历不明、出身不明的苏青青,想靠一句没有凭据的山中隐士之后,就在乡村落脚,那可有点难。

张氏家因为条件特殊,没有成年男性,所以她是没想着帮苏青青隐户的。

那样没有保障,风险很大。该落户,还是得落户。

安史之乱以前,流民是必须被遣送回原籍的。但安史之乱以后,世道乱了,法令自然也就变了。

官府顺应民意,附籍当地也就渐成惯例。

目前的唐律规定,在居住地居住一年以上,开了荒,有稳定收入的客户,可以就地编户入籍,正式成为“大唐编户齐民”。

苏青青只要置地、置产、种上田,到了来年统计户口时,自然而然就能把户口落好,把手实办下来。

当然了,若是想要加快这个进度,就使钱。

愿意交税的人,朝廷还是欢迎的,一个地方的税收人口永远是当官的政绩考核之一。

用完餐,苏青青和张氏拿着剥好的鹿皮和一块鹿肉,先去找族里的张氏郎君的四叔。

鞣制皮毛而已,正是对方的拿手好戏,自是满口答应。

办完这事,两人又转回屋,取了一碗片下来的火腿,再抱上一斗粟(小米),便往村外去了。

这一里的里正姓陈,跟鸭寮山庄的主人是本家。

陈氏在岭南原也是豪族,兴起于梁朝年间,没落于中唐。如今到了晚唐,其家族威望与声势都已弱化。

但对于这十里八乡来说,仍是巨擎,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正是如此。

苏青青跟着张氏翻山越岭,进入一处古木参天、藤蔓缠绕之地,村口竖着一个牌坊,正是“陈家村”三个大字。

此村周围有难得的平原环绕,是附近少见的富庶之村,村里基本还保持着户户农民,人人有田。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