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吊之前,崇祯掀桌 第147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

作者:叫天 分类: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:2023-11-15 04:37:10

第149章来而不往非礼也

对吴三桂所部的安排,似乎是有更好的安排!

刚才脑海中的灵光一闪,崇祯皇帝不由得先停下了笔,仔细琢磨起了想法。

这多尔衮是集齐了“倾国之兵,上到七十,下到十五的男丁”,皆参战,兵力弱者留守辽东,兵强马壮者入寇关内。如今更是切断了南方补给京师的通道,这就想着让京师发生饥荒是不是?

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是来而不往非礼也?

建虏折腾京师这边,那老子就去折腾辽东。主力不好出动,派个偏师总可以吧?

反正留守辽东的建虏,大都是老弱残兵,好一点的兵力,肯定是要驻守他们的都城沈阳那边,其他地方的兵力,肯定很弱!

要是以前,建虏的赫赫威名在,估计朝廷官军中有胆子的没几个。

可如今,自己已经打破了建虏野战不败的神话,还血祭了一个奴酋。让所有朝廷官军都知道,建虏不是不可战胜的!

在这种局势下,该是没问题了吧?

如果辽东局势被搅动,相信辽东那边的建虏肯定会派兵求援,那老巢都要没了,多尔衮还会继续逗留在关内折腾么?

这就是围魏救赵?

想到这,崇祯皇帝觉得可以,便下旨召王承恩和吴三桂觐见。

随后,他便召见了内阁首辅范景文,询问有关漕粮事宜。

粮食一向是重中之重,范景文虽然不知道建虏的最新动向,却也没有多疑,只是如实回答道:“京师漕粮原本定于每年四百万石,主要从南直隶,浙江、江西、湖广以及河南和山东两地,其中河南和山东两地皆只占一小半。”

这个额度,其实是京杭大运河能容纳的运输量,再多也运不了了。因此,国库收入,剩余要交给京师的部分改为银钱支付。

此时,范景文在大概说了下历史之后,便露出一些凝重表情继续奏道:“随着战乱四起,各地漕粮起运皆出现困难。特别是湖广深受贼乱,漕粮几经于无。其他各地,漕粮亦减少得厉害,每年漕粮,能运抵京师者,两百万都不到也。也是如此,京师粮价,大都要一两五钱甚至二两银子一石。”

太平年间,京师的粮食差不多是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,但是到了崇祯末年,都已经反过来了。

看到崇祯皇帝脸色微变,范景文又苦笑了下道:“去年京师闹瘟疫,死了将近一半人口,外城多有全家死绝。吃粮的人口少了,这粮价才跌了一些下来。陛下离京之时,吩咐过由朝廷控制粮仓,因此如今一直稳定在一两银子一石粮食的价格。京师粮食,挨到秋收之后漕粮解运到京是绝无问题的。”

崇祯皇帝听得无语,按照这个说法,岂不是还要感谢那场瘟疫?这还真是天大的笑话了!

回过神来,他表情严峻地说道:“今年的漕粮该是不可能按期进京,朕要知道,以如今京师粮草的储备,能坚持多久?”

范景文一听,顿时脸色大变。

京师人口之多,哪怕有过去年的瘟疫,依旧是大明朝最多人口的城镇之一。一旦京师发生饥荒,那灾难是不可想象的。

他立刻明白过来,建虏还在京畿之地,漕粮确实难以运输。

于是,范景文仔细想了下之后说道:“如果节约用粮,当能坚持到今冬,这还是多亏了陛下之前就下旨控制了粮仓,否则必不可能!”

说到这里,他试探着问崇祯皇帝道:“陛下,建虏会一直在京畿之地么?”

虽然他其实是很想问皇帝能不能打败剩下的建虏,但是考虑到建虏兵力远比朝廷官军要多,而且建虏的赫赫威名,不是一次大胜就能彻底扭转的,他就没敢问出来,只是婉转地问了下。

崇祯皇帝肯定不会瞒着大明首辅,当即对他说道:“建虏主力南下攻占了天津卫、武清、静海一带,截断了漕运甚至海运到京之路。朕观其目的,似乎是要切断京师的粮草供应。一时半会,如果建虏不分兵的话,还不好打,朕需要等待战机,卿能明白么?”

范景文一听大惊,他是带兵打仗的文官,属于文武双全那种,立刻便明白了当前局势的严重。

眉头紧锁之下,他连忙奏道:“陛下放心,微臣再回去想想,尽量节约用粮,以多坚持一段时间!”

崇祯皇帝见了,便也安慰他道:“朕晾建虏也不敢轻易分兵,否则朕便能领军各个击破。因此,朕就想看看,建虏大军的粮草,又能坚持多久?”

范景文听了,顿时大喜,连忙说道:“陛下圣明,微臣料建虏大军之粮草绝无可能坚持多月!”

这就是能有野战之军的好处了!

如果建虏野战无敌,那建虏随时可以派遣偏师去掠夺粮草物资以为大军之用。但是,如今朝廷有一支能和建虏野战的军队,就能限制建虏分兵补充粮草物资的能力了。

崇祯皇帝见了,便又再说道:“晋北今年的粮食该是能丰收的,晋中看情况,说不定晋地也能补充一些粮食到京师,但是不能期望过高。”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