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歌行 二百零九章 无题

作者:墨香阁大哥 分类:其他 更新时间:2023-09-09 00:05:24

第211章 无题(本章内容主要是探讨传统思想源流,因此无题)

李舜举、李宪时代,北宋不是没有名将,但文臣们不愿意用,自己又找不出能够独当一面的文官来,因此宁愿撺掇皇帝重用太监。

这才是北宋末太监掌权乱政的原因,赵佶重用的可不止一个童贯,杨戬、梁师成、李彦。

北宋大名鼎鼎的六贼,太监就占了四个,童贯还是个有本事的,可其他的完全是垃圾。

这个结果赵佶是有责任,但北宋的文臣更要负责,为何神宗之前没有太监敢乱政,还不是那时候的文臣有操守。

他们同样不禁止太监领军,但不会把全部重任压在太监身上,说到这又要骂王安石了。

王安石变法开启了北宋赶尽杀绝的党争的模式,让大臣们人人自危,为了自保变的只会勾心斗角,根本没心思去管其他。

仁宗时代的君子之争不见了,庆历新政同样是变法,但失败者连丢官都不会,只是被赶出中枢、去地方当官,而且级别都不会降低。

无论是谁上位,都对政敌留手,因为他们知道,互相之间只是政见不同,不涉及到忠奸对错。

互相骂对方奸臣也不过是攻击的言语,心里却没把对方当做奸臣,这也是仁宗朝为何人才济济的重要原因。

因为敢言敢做,而且敢当,不仅皇帝能容忍他们不同的意见,就是政敌也能容忍他们逍遥自在的活着。

但这一切从王安石开始就没有了,宋代,不,是从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,中国再也不见君子之争。

每一个政见不同者,都会被政敌往死里整,因为你不弄死对方,对方翻身后会弄死你。

君子和心胸气度成为笑话,谁傻谁去当君子,只有小人才能活的滋润。

嘴上天天叫着冠冕堂皇,背地里却个个都在下黑手。

政治清明造就的人才辈出,苏轼曾说过,仁宗朝的人才足够大宋朝三代使用,也的确是这样。

一直到宋徽宗早期,那些名臣良将几乎都是仁宗朝出来的,而早期的宋徽宗一点不昏庸,这是宋史明确记载的。

或许是因为宋徽宗想给自己争口气吧,毕竟当初他要继位前,宰相章惇是极力反对的,说他轻佻,没人君之相。

因此赵佶在继位最初,不仅重用章惇,而且表现出的亲贤臣。远小人的明君之相,但这一切都在西夏臣服,辽国开始害怕大宋后他变了。

当然他变不变不是本书的重点,说的是一直到他当皇帝时代,朝中宰辅大臣还都是仁宗朝培养的。

宰相章惇,枢密使曾布,参知政事范纯仁、苏辙,还有司马光、吕大防、吕公着等无一不是仁宗朝的进士。

中国有史可载的历史上,只有两个人才扎堆出现的时代,一个是春秋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时代,另一个就是大宋的仁宗朝。

这不是凭空出现的,而是政治生态决定的,百家时代,齐桓公礼贤下士,建立稷下学宫,才有百家争鸣。

宋仁宗时代,君子之争才有儒释道三家融合,理学成型替代了原有的儒学,传统文化的盛世就在这两个时代。

至于开疆拓土的朝代,那不算人才辈出,因为没有思想家出现,如果有也是凤毛麟角,而且他的思想并不能成为民族的基因。

明清六百年就出了一个王阳明,可王阳明的思想叫陆王心学,继承的是陆九渊的思想,还是理学的一个流派。

陆九渊是南宋时代的人,他的思想继承哪一派的,后世争论很多,但支持最多的是,他继承程颢这一脉的思想。

也就是说心学的源头同样是程朱理学,不对,应该说是程门,因为程颐跟程颢的思想还是略有不同的,朱熹继承的是程颐。

陆九渊跟朱熹同时代,小朱熹九岁,一生中跟朱熹有过两次着名的辩难,谁也说服不了对方。

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,第二次是淳熙八年的南康之会,在这之后两人没再面对面的争辩,但还有一次隔空相对的论辩。

那就是对无极和太极的不同见解,而这次两人的观点,正是代表了程朱理学和心学的根本中心思想。

朱熹认为哲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结合的,陆九渊认为哲学应该为日常能用的,也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

所以说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,其实没有高下之分,只是思想上的不同罢了,至于满清时代禁锢百姓思想的理学,其实跟程朱理学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。

只是上位者利用程朱理学中的缺陷,扩大后用来愚民统治的工具,明朝同样尊崇程朱理学,为什么没有禁锢住百姓思想。

说白了是大明朝用的是真正的程朱理学,有修改也是动小动作,但满清却是改了个面目全非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,因为二程的思想其实是尊崇孟子,孟子一向以民为本,认为民为上、社稷次之、君为下。

但你看看后世所说的程朱理学是这样的吗?连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都被歪曲的解释,更别说三纲五常了。

人家君君臣臣的意思是君王要尽到君王责任,才能要求臣子尽到责任,父父子子也是同样的意思。

这种互相尽责、相辅相成的思想,自然不受统治者喜欢,朱元璋就很讨厌孟子,甚至把孟子扔出孔庙。

但后来老朱要标榜自己是朱子后代,用上朱熹的理学为国学,不得不羞答答的再把孟子请进孔庙。

因此民本思想是在满清时代被完全删除的,后人咒骂的程朱理学其实不是它的本来面目。

大明朝删除一部分后,激起士大夫的反对,老朱家只好停下,毕竟他是汉人还是要脸的。

熙宁元年腊月二十四,刚刚放年假的赵昉,终于见到大理国进贡的美女了,其实这几个人早就进宫了,只是一直在训练礼仪,没让他见到罢了。

三个美人一个出自高家,一个出自段家,最后一个出自白衣族。

白衣族即傣族古代的名称之一,明朝叫摆夷族,但现在是大宋朝,自然没有摆夷族的称谓。

喜欢宋歌行请大家收藏:(www.hxjxsw.com)宋歌行花香居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→如无内容,点击此处加载内容←
如若多次刷新还无法显示内容,请点反馈按钮报错!
目录
设置
设置
阅读主题
字体风格
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
字体风格
适中 偏大 超大
保存设置
恢复默认
手机
手机阅读
扫码获取链接,使用浏览器打开
书架同步,随时随地,手机阅读
收藏
推荐
反馈
章节报错
当前章节
报错内容
提交
加入收藏 <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> 错误举报